本文内容来源:信托情报局等网络媒体
近日,长乐籍闽商创立的千亿企业均和集团深陷“暴雷”等负面传闻!
5000多名员工失业,供应商货款无着,福州长乐的地产项目延迟交房,几近烂尾。
为什么500强集团转眼就塌?2024年还荣誉满载的企业,2025年为什么就资金链断裂了?
均和集团是总部位于上海的大型民营企业,业务涵盖大宗商品贸易、产业园开发等领域。均和集团通过“大宗贸易+产业园开发”模式,与地方城投公司形成利益闭环,2025年7月,该集团因资金链断裂全面暴雷。
均和集团的魂人物,何旗,这位1982年出生在福建长乐的年轻人,17岁接手家族生意,是80后闽商群体中的佼佼者。近日被传失联超两年。
据多位内部人士透露,公司实控人何旗早在2023年底前已陆续转移资产,“旅居”日本。
一、17岁接手家族生意到千亿企业
均和集团的掌舵人何旗,1982年出生于福建长乐,他的故事被无数媒体撰写过——80后闽商奋斗史。
何旗的商业征程起步于1999年,当时年仅17岁的他进入父亲创立的公司,随后逐步接替父亲掌管公司事务。
2003年,何旗离开福建,奔赴上海,在上海成立上海均和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以钢铁贸易为起点,两年之后,公司更名为上海均和集团有限公司,并大步迈向钢铁贸易的国际舞台。
2008年,何旗回到福建,在厦门创办(均和)厦门有限公司,何旗亲任董事长,进一步拓展业务版图。
何旗的财富裂变始于2015年,这一年何旗嗅到了金融资本的魔力,大举进军金融投资领域:参股九江银行、申港证券,成立均和商业保理、孚玉基金,甚至参与江西银行H股上市。
这一时期,何旗的商业帝国主要围绕大宗贸易+金融资本。2018年,均和集团迎来高光时刻:
上海均和与厦门均和同时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列第52位与第192位;何旗个人财富随之飙升至80亿元,强势登上胡润百富榜第483位,稳坐福建长乐首富宝座。
2020年,何旗又将目光瞄向了文化旅游地产板块,并开始进军产业园区,推出均和云谷品牌。
当时何旗给出的解释是,均和集团贸易已经做到了规模的瓶颈了,希望给富裕的资金找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去处,恰逢当年华夏幸福产业园风风火火,非常受地方政府的重视,于是就押注这个领域。
大宗贸易、金融资本、产业园,成为均和的主要业务模式。
据传,上海均和集团从2024年员工工资就出现了拖延支付,今年5月中旬逐渐停摆,到月通知全部员工自行离职:如果员工配合离职可以把工资结算到5月底和缴纳5月社保,不提供经济赔偿,但若不配合离职,5月工资将不再支付。
二、均和集团爆雷原因拆解
表面上,均和是一家年营收超800亿的大宗贸易巨头,实则大部分营收来源于“空转流水”。这800亿,大部分是和地方城投“自己人和自己人对着倒货”倒出来的。
举个例子,假设城投公司A想发债,但需要漂亮的财务报表。均和的操作思路是这样的:
城投A和均和合资成立一个贸易公司(比如注册资本1亿);贸易公司以“采购钢材”的名义,从均和买入1万吨钢材(账面价值10亿);当天或数日后,再将这批钢材原价“卖”回均和,形成两个方向的交易;
实际上钢材根本没动,有时甚至就是“虚拟仓单”——账上走一圈,货从未到场。
经过一系列“左手倒右手”的操作之后,结果就是:
双方都做出了“10亿营收”,但没花一分钱;城投A营收漂亮了,可以拿去发债;均和也做出了“超大贸易规模”,可以提升评级、拿信贷、塑造品牌。
这就是所谓的“空转贸易”,典型的三无模式:无货权、无现金、无实物。
不但违法,且非常脆弱,一旦监管要求披露“实物货权”“现金流配比”,这种玩法就无法维持。
与“空转贸易”配套的,是产业园区建设+招商包装。表面上看:均和在全国“拿地建园区,招商引资”,但实际操作里藏着很多水分。
均和是这样操作的:
与地方ZF、城投谈妥,由对方以远低于市价(比如住宅用地的15%-20%)的价格出让一块产业用地;
均和承诺“招商引资、拉动税收、带动就业”;然后,拿一大堆“企业意向书”(很多其实并未真正签约)来交差;再把产业园项目“包装”成成功案例,通过中介或渠道,把厂房卖给不知情的企业或散户投资人;
更激进的是,很多厂房没有预售证、没有规划审批,但依然提前销售,直接用意向合同融资。
然而,本质上很多企业根本不会真正入驻,招商的成绩是虚高的。有了虚假营收+虚假产业后,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
把这“看上去很美”的故事,拿去金融市场换钱。拿空转出来的营收,去向银行申请流贷;拿产业园的项目意向书、合同,去发行项目ABS、信托计划;拿已经“预售”的厂房去做抵押融资;拿与ZF的合资公司、框架协议,去对外“募资”私募基金,承诺未来分红。
结果是:项目还没做,钱已经借好了。
一部分钱填补公司运营资金,一部分钱转入“SPV”过桥平台,更大一部分,被转移到境外资产、家族办公室、壳公司账户。
这是一个共谋生态系统,直到“音乐停止”——也就是政策收紧、债务爆雷、资金链断裂。
总结:
均和玩的不是招商,也不是产业,而是一套“财政+金融+地产”的三位一体套利链条。
它靠空转营收塑造信用,靠招商包装撬动土地,靠产业园预售收割现金,最后一击脱身。这就是所谓的“空转贸易”,典型的三无模式:无货权、无现金、无实物。
目前,上海警方已对均和集团立案侦查,但5000名员工的赔偿金仍无着落。
从雪松、到正威,再到均和,都是靠大宗商品融资,然后拿钱去搞房地产,最后都完蛋的案例。
均和不是第一个,肯定也不是最后一个!
黑格尔说过一句话: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同时不构成对所述产品及服务的出价、征价、要约或要约邀请,不构成买卖任何投资工具或者达成任何合作的推荐,亦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建议、投资咨询意见或其他意见。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涉及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公众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升富配资-升富配资官网-深圳股票配资-免费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